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64年)的三线建设迄今已有50年的历史了。当年400多万三线建设者和近千万参与者,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了一个个工厂、研究所,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和集镇。经过50年来的不断发展,当年兴建的三线企业有些已成为一个地区领军企业、纳税大户,有些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有些在其领域里独领风骚。三线建设形成了我国门类齐全的较为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水运、公路、铁路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交通骨架。
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一大批三线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浪潮中搏击成长,创造出了辉煌业绩。这些辉煌业绩背后,有一种精神在鞭策鼓舞着三线企业前进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三线人乃至全体军工人拼搏奋进––这就是三线精神。
中国革命近百年,新中国成立65年,产生形成了许许多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精神。如革命传统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代表各行各业的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还有如98抗洪精神、08抗震救灾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等等。2014年,在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年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全面总结出川藏、青藏公路“一不怕苦、二下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50年来,三线精神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成为激励三线企业、三线人顽强拼搏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如今,在三线地区、三线企业,三线精神仍然是促进创新、推进发展的精神动力。
爱党爱国为国防,忠诚无限
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它以沿海一些重要工业向西南、西北省份(俗称大三线)和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俗称小三线)转移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工业、铁路与公路干线、机械与能源以及原材料工业企业建设为重点,从1965年至1980年历时16年,涵盖13个省和自治区,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
这样规模浩大,涉及门类多的建设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当时有一个基本的做法,沿海、大城市的企业在三线地区包建或再建、分建一个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科研、专业技能人员就从包建厂抽调,生产制造人员主要从当地新招,或成建制接收部队复转退人员。
三线建设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科研和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也是一次人员大迁徙。历时16年跨地13个省区的三线建设,400多万人迁徒内地,近千万人参与建设。多少人毅然别家离子,多少人舍去优越生活,多少人放弃了良好的机遇,从学校、军营、沿海都市来到了三线。义不容辞地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默默无闻地扎根、工作。一年、十年、一生、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在内地和西部构筑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齐全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和交通体系,为内地培养了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改变了内地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状况。
在三线建设初期,毛泽东主席曾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好觉”,为此,“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就成了鼓舞三线建设者的一句口号,在三线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成了鼓舞和激励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动力,这充分展现了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的安全,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忠于党、忠诚于国家的崇高思想品德。
艰苦创建勇创业,团结一心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大局来考虑的一项重大的国家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作为战备和保密的需要,三线企业建设都是“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大多数企业都建在深山峡谷、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建设初期,水电不通,道路不平,吃粗茶淡饭,喝山沟水,住“牛毛毡”棚、“干打垒”房,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先建设厂房,先生产出产品,再建住房、生活区。
“好人好马上三线”,各行各业支援三线,自力更生建设三线。三线建设,历时16年,涉及13个省区,不仅建设起2000个大中型项目,1983年-2003年实施三线调整搬迁,国家又调迁300多个项目。通过三线建设,我国中西部崛起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因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而兴起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因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的贵州六盘水市、湖北十堰汽车城、贵州安顺和凯里市,因长虹电子产业的建设而兴起的绵阳市,因重型机械工业建设而兴起的德阳市,因中国航天工业建设而兴起的西昌市以及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庆船舶工业等。三线建设既是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历程,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行各业大协作的过程,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真实写照。
有一位社会学家在考察了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矿工业区后说:“攀钢建设、成昆铁路建设,贵州六盘水煤矿工业区的建设以及云南西部开发,影响了当地及辐射区2000万人的命运,它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三线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建立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和国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光辉一页。
无怨无悔敢担当,无私奉献
三线建设者们有来自沿海地区、大都市,有来自大中专院校、复转退军人。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他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齐聚荒凉的大山深处,在这封闭荒凉的深山峡谷、穷乡僻壤,大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斗。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三线建设搬迁的工厂以及内迁援建的400百多万人,住毛毡棚、竹席棚、“干打垒”房,雨天外面大雨、棚内小雨,晴天外面太阳灸烤、棚内热气袭人。在那特殊的年代,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大家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一年四季,顶烈日、战严寒,战天斗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到了三线,他们为三线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旧观念的消除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三线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三线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来自不同地域的三线建设者们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孕育和铸就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者为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献出了青春,献出了子女,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少人长眠在那里,还有很多人终老在三线这块土地上。
三线人的一生是创业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奋斗的人生、奉献的人生。三线人忠诚朴实、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只为实现梦想而骄傲,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功臣。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党、爱国、爱企,无私、无畏、无悔,敢想、敢干、敢为,担当、忠诚、奉献”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精神。这种精神为三线建设、三线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强大作用,这种精神将在推进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继续发扬光大,并将被赋予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含义,感染时代,感染中国!